查看原文
其他

陈家沟600年大事记【1370-1935】

陈沟水 2022-09-14

  

 

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自山西迁温县历二十余世,其间英才辈出,有为国为民救人水火的侠者,亦有考取功名并入职各级官吏建功造福于民社,还有悬壶救济世一方百姓的杏林妙手,乌飞兔走600年光阴流走,百般劫难后,陈家沟历史文化资料万不存一, 透过存世片羽吉光,我们可以亲切感受体验前贤超群非凡创造力与革新精神,孺慕陈氏历代前辈大德,请善待他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明洪武三年(1370年)

 

陈卜 率全家至山西洪洞县。

 

 

洪武五年 (1372年)


陈卜同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迁居至河南怀庆府东南约15公里的一个小村庄。陈卜为人宽厚,精通器械,深为乡邻所重,遂称其所居住的村为陈卜庄(解放后划归温县辖,至今村名未变)。 

 

洪武七年 1374年

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陈卜一家又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迁居距温县城东约5公里的常阳村(以该村西邻常阳古寺而得名)。


当时,由于时局混乱,常阳村附近常罹匪患,人不得安。为保卫家园,陈卜就在村中设立武学社,耕种之余教授子孙及四邻村民习拳练武。忠厚勤诚,持家以俭。至六世而同堂,迄七世乃分家。由于陈氏一族人丁繁盛,其拳枪器械代有所传,名望凸显,加之村中又有东、西、中三条大沟,至九世陈王廷,常阳村更名为陈家沟(或曰陈沟)村。陈卜当年“县大堂救贫女”、“迁民路上解危难”、“常阳村战强贼”的故事仍在民间流行,激励着世代练武之人,不但要刻苦努力,更要注重个人品德、情操的修养。


“始祖讳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曰太极拳。”这是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记载陈卜资料,现在不能确定当时他所练拳势与现在太极拳差异多大,但是陈家沟陈氏始祖在史料和当地流传几百年的传说中,我们可以依稀看出,陈卜高超拳艺以及道德风范在当时当地的影响力颇大。

 

 

陈琳

陈氏第三世,生卒年不详。陈卜共五子,名维、绶、纲、、,陈琳为纲独子,现陈家沟人多为陈琳后裔,故有“卜爷子孙琳爷后”之说。之后,传景元、堂、宗儒、思贵、抚民六世至太极拳始祖陈王廷。

据《陈氏家谱》记载,陈琳“好勤俭,尝积粟万石,遇人患难,辄行解围。若值荒岁,倾囊相助,一里相赖以安。且又施舍寺庙田粮无算,乐善行仁,声闻遐迩焉。”在家境好转、人寿年丰之时,不忘祖训,农忙时种田,农闲时教弟子儿孙习武练拳。

 


弘治八年 1495年

陈原听天母所言,透了天机,立志修玉皇庙。弘治九年,沿门募化,至弘治十一年,历时将近5年才完工。

 

 

弘治十二年 1499年

县尹张鸿赴陈家沟玉皇庙虔诚求得雨

至于十二年□□,大旱之魃,田稼萎黄枯干,有县尹张鸿虔诚沐浴赴庙,陈设□于祈祷真心,跣足□雨,而□□□沓,仰告上苍,恐无贪之贿,有大王速来应雨,四时天降滂沱。尹正带雨而归。□日致少牢享□□.....

 

 

 

弘治十二年——嘉靖十四年秋 (1499年—1535年)

 

陈友亮、王郁重修玉皇庙玄帝殿。

 

 

万历二年 1574年

 

村名仍为常阳村又名常村、常沟,有古胜寺,玉皇庙等。村中有学田

 

 

 

万历二十八年 1600年

陈王廷火烧战船历史文献资料《乾隆24年温县志》

 

陈王庭诞生

陈王庭(约1600~1680年)

 

陈王庭,字奏廷,陈家沟陈氏第九世,系享誉武林、风靡世界的太极拳创始人。其祖陈思贵和父陈抚民均为明朝官吏,其祖陈思贵,任陕西狄道县典史;其父陈抚民,曾任征士郎,均精通武功。弟兄四人均为庠生。兄于阶,弟王前、易弼,陈王庭排行第二。

 

1642年,陈王庭任职温县乡兵守备时期,匪众渡黄河围城,陈王庭率众火烧敌船27艘,后与吴从诲于山东曹州一带,扫荡群氛,声播齐鲁,匪寇闻名丧胆。

 

《陈氏家谱》载:“王廷,一名奏庭,明末时为武庠生,清初时又为文庠生。当鼎革未分之际,率领义勇,在山东扫荡群匪,威名大振,尝单马当贼,匪千余口闻其名竟不敢逼。因知国祚将尽,退归岩穴,教子弟拥经史焉。后陈氏拳艺枪棒自此中兴,实有赖也。”

 

又《温县志稿》载:“陈王廷,字奏庭。县东陈家沟之拳术,在明时已著名。至清初,王庭为县学武生,于拳术更加研究,尤多所得。近今所谓太极拳,即由其发扬光大,历代相传,成为独得之秘。咸丰三年,歼灭破县城敌之陈仲甡、陈季甡弟兄,即为其后人。”时有“大河南北言拳法者,必曰陈沟也”之说。

 

陈王庭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昼读经史百家,夜练家传武功,以致文韬武略,皆卓绝于时。

 

陈王庭生三子:汝为、汝弼、汝闻,主要传人有蒋发、陈所乐、陈汝信等。


 

崇祯七年 (1634年)

 

“太和堂”药店由河南温县迁直隶广平府西街开设分号。

“太和堂”是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二世陈继参于明崇祯七年,在直隶省广平府(现河北省永年县)西大街道北创建“太和堂”药店门面三间。后在路南购买焦老庆市房一所,里外三院三十余间,门脸三间。于“同仁堂”药店,“达仁堂”药店刘名(据永年县《卫生志》记载)。在清代药市“太和堂”“同仁堂”“达仁堂”之药店缺一不开市。

 

根据陈家沟家族信息:“来源于永年陈继参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开办太和堂药店”的说法有误:陈庚在世约为1640—1720年,1634年陈庚十世即便出生也尚年幼,他的嫡孙十二世怎么就开办药店了。”


永年信息有误可能是两个原因,一是时间有误,二是时间无误,太和堂是陈继参祖先某位陈家沟前辈所创。如果是时间有误,大概是雍正与崇祯音误读混淆。

 

陈 庚 郡痒生,字苞九,优贡生。

 

崇祯十四年1642

陈王廷火烧战船:流寇蜂起过黄河,拥众剽掠围温县城,乡兵守备陈王廷与千总郭忠率乡兵河营兵纵火焚敌战船27艘,贼溺水者无数。


崇祯十六年1643年

年初,大顺北伐,刘芳亮于当年2月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渡河,沿黄河北岸东进,下旬攻下怀庆府(今河南沁阳),陈王廷登封御寨山访友李际遇。

壬午,贼决水灌开封,吴从诲奉檄与陈王廷解开封围,救济灾民数万。 


崇祯十七年 1644年

李际遇被清兵所俘,蒋发逃往陈家沟。

 

 

康熙二年 1663年

陈思贵碑立

陈思贵,陈王庭祖父,陕西狄道县典史,碑立于康熙2年。

 

康熙四年 1665年

陈抚民碑立

陈抚民,陈王庭父,曾任征士郎,碑立于康熙4年。



陈所乐故居 

 



陈所乐

陈氏第十世,。师承陈王庭而得太极拳真谛。生性豪爽,爱打抱不平,深得乡亲和江湖武林同道推崇。其故宅遗址与“杨露禅学拳处”相对。家境富裕,虽偶尔应朋友之邀跑趟镖事,然不以此为生。平日于村中设帐授徒,陈氏子弟从其学武者甚多,其中佼佼者有侄儿陈光印、陈正如和孪生子陈恂如、陈申如等。太极拳名家陈敬柏、陈继夏、陈公兆、陈耀兆、陈有恒、陈有本、陈清平、陈仲甡(shēn)、陈季甡和陈鑫、陈森、陈淼、陈焱、陈垚等,均其后代传人。

 

順治15年 1658年

太平乡常阳村,陈家沟依然村名常阳村。

 

陈汝信

 

陈氏第十世,。学拳于陈王廷。勤学苦练,功夫日臻炉火纯青,和师兄陈所乐一样,深得陈王廷喜爱。子陈大鹍、陈大鹏皆得其真传而名扬江湖。后代太极拳大师、名家,诸如陈长兴、陈耕耘、陈延熙、陈发科、陈照丕、陈照奎等,皆其后代传人。其子陈大鹍、陈大鹏为陈氏十一世太极名手。

 

陈正如

 

陈氏十一世,。师承陈所乐而精于108势长拳,为太极拳第三代传人。艺成授徒郭永福(注:一说郭即陈氏十四世之陈有孚,因杀人而隐姓埋名,逃往他乡。有孚、永福字音相近,陈有孚之外祖家又姓郭,此事待考)。郭技艺精湛,传山西洪洞之张秀德、贺怀壁,声震一方,被誉为“神手郭永福”。也正由此,陈家有了“传内不传外”的规矩,也不再传108势长拳。

 

陈恂如 陈申如

 

陈氏11世,生卒年月不详,恂如、申如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其父陈所乐(陈王廷侄)传授下,深得太极拳的精义要旨,人称“大天神、二天神”。兄弟二人是陈氏太极拳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陈家沟东4公里的北平皋村有个大财主叫王遴,据说当年他们家有5间楼房,登楼可望数十里,远近闻名,王家的金银财宝都藏于此楼中。为防土匪盗贼,王家的大门都裹着铁皮,院内还设有陷阱……康熙年间的一天,一伙土匪闯入北平皋村,自称“山东响马由晋返鲁,便道而来,欲向王遴借数色古玩珍品,以备欣赏”。王自知不敌,一面把土匪请进家中款待,一面秘使人赴陈家沟请陈所乐解救。当时,陈所乐外出未归,15岁的恂如、申如弟兄,不谙世故,慨然应允。二兄弟每人腰别一根白蜡杆趁着夜色潜入王家,正见一帮恶徒在那里酗酒,二人飞身入室,挥动白蜡杆,直刺横扫,左崩右披,然后打灭灯光,隐入暗处。众强盗措手不及,慌忙应战,黑暗中分不清敌我,持刀乱砍,自相残杀。不多时屋中归于沉寂,掌灯看时,但见尸体遍地,偶有幸存者也动弹不得……后来,王家为感恂如、申如二人大德,特将此事编为戏剧——《双英破敌》,在陈家沟连唱三昼夜。其后,该戏不胫而走,一直唱至解放前夕。

 

陈巧妞 12世

 

女,系被誉为“二天神”的陈申如之女。陈申如英年早逝,陈巧妞在寡母抚养下成人。其自幼从伯父陈恂如习学家传太极拳、械,多有心得。但生性刚烈,见不得不平。婚后,因村中一恶少欺侮其公爹和丈夫,愤而出手,打死恶少,连累公爹病死狱中。后被休回娘家相伴寡母,抑郁而终。据此,其伯父陈恂如立下“陈家拳传男不传女”的门规。

 

陈维新,字克昌,承德郎(正六品),皆以厚德聞乡里。

 

康熙十六年 1677年

陈王庭晚年在日省庐做《长短句》,词曰:

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魔,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老年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 伴。忙来时耕田,闲来时造拳。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莫迟。骄淫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烈,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煞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舒泰。名利总不奕,渗透机关,识破邯郸,陶情渔水盘,枉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落得个世景安泰,恬淡如常。不恃不求,听其自然,哪管他世态炎凉,权系相参。成也无关,败也无关,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熙五十年 1711年

 

立陈卜墓碑,陈氏十世孙陈庚【1640-1730年】撰写碑文曰:“只我祖讳卜,洪武初年,来自洪洞,定居于兹,迄今已十三世。凡我同姓,绳绳不绝,或贸易为务, 或耕耘为业,实繁有徒。有脍炙人口,,炳炳是称者,独诗词传家,诵读不辍,子若孙,入乡者有人, 入国者有人:应一命,受一职,享天家之赐,建功 于民社者又有人,籍非我祖积德于前,植基巩固, 我辈焉有今日乎?木本水源之,恩畴得无情?因为 此序勒于石,永垂不朽。

 

康熙五十八年 1719年

 

王廷墓碑立,碑文:

康熙己亥年十月初三日吉旦

清故显考庠生陈公讳王廷字奏庭元配王崔氏三位之墓

奉祀 子汝为 汝弼 汝闻

孙宏印 元印 ×× 曾孙×× 同立

 

康熙四十六年 1707年

 

陈敬柏 (1707-1791年)

陈敬柏家由从陈家沟迁赵堡村,家谱中有《敬柏公传》曰:“陈璂,又名敬柏,字长青,生于康熙丁亥年(1707年),卒于乾隆辛亥(1791年),理精太极,已达妙手神化境也”。拳艺出神入化而善“靠”(注:靠为太极拳艺中的一个动作名称)。晚年归隐乡里,一日,有名叫“黑狸虎”的卖艺者寻至陈家沟,口出狂言,欲找陈敬柏报三年前之败辱之仇。时陈敬柏年逾八旬,再三谦让,而对方不允。过招中对方竟连下毒手。在忍无可忍情况下,陈一个迎门靠发出(肩头硬硬打在黑狸虎的胸脯上——此乃陈敬柏一生心得,至今陈家沟仍有“陈继夏肘,陈敬柏靠”之说),“黑狸虎”整个人被打起一丈多高,一头撞在顶门的石碑上(“黑狸虎”欺陈年迈,进门后以石碑顶庙门),石碑立断为两截,“黑狸虎”当时脑浆迸溅,咽气而亡。陈敬柏回家后,吐出一口鲜血,病倒数天后谢世。至今温县民间还流传着“打死黑狸虎,累死陈敬柏”的故事。

 

康熙四十七年 1708年

陈毓英生,嘉庆元年于千叟宴

 

 

康熙五十年 1711年

陈善生,嘉庆元年于千叟宴

 

 

陈继炳,12世,附贡生,承德郎(正六品),字斗南。


古胜寺乾隆年间金妆碑记,陈继夏和苌乃周就是在这座寺院进行的交流,寺院已经荡然无存,目前此碑为仅存实物资料


陈继夏(约1718—1796年),字炳南,12世。为人和善而苦学不辍,寓太极拳的内劲练习于劳动之中,平日走路、种田都在练功。曾因家境贫穷给人磨面,便假推磨练内劲,以手拨石磨转动。开始推磨以腰,后腰劲运于手,渐次用单手、五指、四指……,直减至一指。众人见之,无不叹服。久而久之,在太极拳上有惊人功夫,武功登峰造极。全身肌肉毫毛极为灵敏,发劲于无心。肌肉成了条件反射,无处不是圈,无处不是拳。善用肘,与陈敬柏齐名,有陈继夏肘,陈敬柏靠之称。除武功外,且善丹青,每画俱能传神入妙。后与苌拳创始人苌乃周结为至交,来往频密。陈传苌以巧取胜之太极内劲,苌传陈自创之子午鸳鸯钺套路。二人常常切磋终日而不倦,相得益彰。

 

郭永福

 

陈家沟人,师承陈正如,精于108势长拳,无极通背缠拳(即洪洞通背缠拳)创始人。清乾隆年间(约1776~1780年),因命案而逃居山西省洪洞县苏堡镇,欲投清副天官刘秉括以求庇护。经与刘府内教授天官公子演习大小红拳的贺怀壁、张秀德二人较技,借高超之武艺,在天官府赢得安身之所。后因武艺超群,约在1780年,经刘天官启奏乾隆皇帝,御赐“神拳”称号。贺、张二人也终得郭亲传,成为洪洞通背缠拳第一代嫡传弟子。

 

1975年,陈式太极拳传人陈立清前往洪洞县,走访郭永福第六代传人许方庆,方知陈氏失传已久的108势长拳已在异乡发扬光大。108势长拳失而复得。

 

 

康熙五十四年 1715年

 

陈公兆字德基,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陈氏十三世,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学术醇正,拳艺精湛,品德优良,武德高尚,持己端方,事不徇私。为人乐善好施,遇灾荒之年,常设粥场施饭;每遇寒冬,辄买衣施贫。至今陈家沟还流传着他的养生歌诀:“三十年不停拳(坚持锻炼);三十年不饱饭(不暴饮暴食);三十年独自乐(精神乐观);三十年独自眠(节欲)。”乾隆六十年(1795年),朝廷为显示清平盛世,倡扬敬老之风,下诏全国:凡80岁以上、有德有才、儿孙满堂之人,均奉旨进京至太和殿参加“千叟宴”。千位老人中,陈家沟便去了两名,即陈氏十二世85岁的陈善和十三世88岁的陈毓英。二人返乡时,巡抚、知府特地为其举行挂匾仪式,时热闹非凡,观者摩肩接踵。正热闹非凡处,不料鞭炮惊牛,一头公牛直冲巡抚、知府而来,绿营兵将不知所措。时陈公兆年近八十,力斗之,并发力将牛掀翻在地。此一壮举,使巡抚、知府、绿营兵将和围观群众折服得五体投地,连连惊呼:“真乃神人也!”

 

陈耀兆

 

字有光,生于乾隆年间,卒于道光年间,陈氏十三世。对太极拳执著入迷,深得太极武功精妙。陈式太极拳一代杰出人物。武德高尚,为人乐善好施,治家严谨,内外肃然。训子有方,子孙皆入庠。时陈家沟练太极拳者多沐其教,精妙未有出其右者。

 

乾隆元年 1736年

 

陈承趾乾隆元年年八十准给八品顶戴

 

陈秉奇 陈秉壬 陈秉旺

 

乾隆末年人,陈氏十三世 。三人乃亲叔伯兄弟。从小即拜族叔陈继夏为师,学习家传太极拳术。五年扎基础功夫过后,其师便将三人分开,分别授予技击、点穴、卸骨等绝技。兄弟三人得真传后,又经常互相切磋,练得个个艺精入神,时方圆百里,无人不知,号曰“陈氏三杰”。陈秉壬除武功外,更兼精医术,为人和善,助人为乐,教子有方。后将拳技尽传于陈秉旺之子陈长兴。

 

 

乾隆十九年 1754年

 

乾隆十九年修《陈氏家谱》

 

 

 

陈申如妻高氏牌坊

 

乾隆二十四年 1759年 己卯

陈申如妻高氏牌坊立,陈申如既是大天王、二天王双英破敌之陈申如

乾隆24年,己卯孟春,上款刻有主持修建的兵部右侍郎都察院

 

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等处地方兼提督衔节至全省军务兼理河道

加五级

,尾款知县祖世德叙题,乾隆24年,己卯孟春。

 

“儒宗雅”残木匾


19世陈海生家里保存一块尾部有残缺的木匾,石牌坊也在家里保存,木匾上款和石牌坊相同,应该是建立石牌坊同期赠给天王家的。木匾大概四个字,现在只能看清“儒宗雅”三字,第四个字残存一少部.

 

 

 

乾隆二十六年 1761年

 

陈王佐,为人耿介笃实,轻财重义。乾隆26年,大水为患,黄沁交溢,全县几为泽国,王佐雇觅船只由北平皋西涧溯流而上,其所拯救者,不下万人。同治二年辛堂观音堂重修碑记中也记述了陈王佐等重修观音堂的事迹。

 

 

乾隆二十八年 三月二十五日

陈毓芝生 13(1763-1840)例授登仕郎

有铭曰:

公讳毓芝字瑞田 先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籍迁温东常阳村

郡痒生讳庚 字苞九 公曾祖

优贡生貤赠承德郎维新 字克昌 公祖

皆以厚德聞 公父附贡生* 勅赠承德郎讳继炳 字斗南

 

公兄弟四人 公其季也 伯兄畹香公岁贡生任泌阳训导 仲兄楚汀公 壬子科举人 人江苏省金匮县知县 升署苏州府海防松江府川沙同知三兄芸轩公*增生 公生于乾隆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五日午时卒于*** 年十二月三十九日卯时 享年七十有七 元配阎孺人先公继配宋孺人婉顺有妇德 男长步镐即于京也 邑痒生

 

温邑里党间无不知有瑞田陈公者 公余年伯也,赋性英异,为戚里柱石 ,公资禀灵敏,读书一过辄成诵,以诸兄宦游持家政,遂考受县尉事亲以孝聞事,诸兄恭慎教子侄务循谨有矩 薙亦未尝施以严呵,祠堂久废,公捐资首倡,一族翕然从之,里中有纷争者得公言即解,人有过面规之无有怨者,其待乡邻也,急则济,难则拯,略无退容,明医术*活人,尤精小儿痘疹,每诊视多随手愈终身不取其值也,和乡党周贫乏难数计也。使一邑有如公者数人 谁谓古道之不可复哉


陈毓芝 墓志铭


乾隆三十六年 1771年

陈长兴 

(1771~1853年)字云亭,14世。自幼随父习武,太极拳械出神入化。成年后以保镖为业,常走镖山东,在武林中享有盛名。人称“牌位大王”,极赞其桩功纯正。陈长兴的另一卓越贡献,便是敢于打破门规戒律,收外姓人杨露禅为徒,使太极拳走出了陈家沟,并且衍变出新的诸多流派。陈氏家谱,长兴有子五人,长日耕芝,二日耕田,三日耕森,四日耕云,五日耕礼。

 

乾隆三十八年 1773年

重修寝宫殿碑,会首陈廷敬、陈若海仝立,陈若海是陈王庭玄孙


乾隆三十九年 1774年

陈步蟾12世,中甲午科举人

陈步蟾中甲午科举人后第二座家庙建:

第一座家庙是在明代中叶建的,后来遭水毁坏。

 

 

陈有恒【1775-1815】

字绍基,生卒年月不详,陈氏十四世,师承其父陈公兆,太极拳术炉火纯青。清道光初入庠,壮年溺于洞庭湖。其时与其弟有本被誉为“太极拳之瑜亮”。

 

 

乾隆四十五年 1780年

陈有本(1780~1858年)字道生,陈氏十四世,陈式太极拳小架创编人,太极拳一代宗师,与陈长兴同为太极拳发展史上里程碑式人物。

自幼得父陈公兆言传身教,对祖传太极拳术深有领悟,技艺达炉火纯青之境。弟兄二人兄友弟恭,始终如一,为时人赞。清嘉庆、道光年间,弟兄二人分入武庠。二人虽拳出一门,但各有所长。兄有恒以攻为主,侧重蹿、奔、蹦、跳和发劲。弟有本却以守见长,善于引劲落空和柔化。虽偏重不同,但皆得太极拳之精髓。

平生延揽授业,生徒咸集,名士多出其门。子敬甡、侄仲甡、季甡皆沐其教。门人陈清平、陈有纶、陈奉章、陈三德、陈廷栋等均为太极拳名家。

 

陈德瑚(1782-1844),字珍六,陈氏十五世,翰林院侍诏直隶知州,公富甲一方乐善好施。在直隶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开有“太和堂”药店。将忠诚老实在药店当伙记的杨露禅带回陈家沟并收为养子。陈德瑚在自家南院开设拳场,杨露禅从学于陈长兴。其学成后返回家乡河北永年县授徒,后被推荐到京城王府教授太极拳,因其武功高强,号称“杨无敌”名扬京城。陈德瑚为杨露禅学习陈氏太极拳,并推动太极拳杨式、武式新流派产生创造了条件和机会。目前陈德瑚老宅确定为国家级4A景区“杨露禅学拳处”。


乾隆四十八年 1783年 正月

古圣寺佛像重修金妆

碑铭《金妆古圣寺佛像碑文》:温东常阳郡右有古圣寺焉...万历五年...大殿伽蓝韦陀....大清乾隆肆拾八年【1783年】正月

 

乾隆五十二年 1787

陈步蟾湖南沅州府麻阳县知县至1790年

 

乾隆五十三年 1788年

湖南麻阳县知县陈步蟾任1788年戊申乡试同考官【乡试,又称乡闱,即省级考试。在各省省城举行,每三年举行一次。】


陈步蟾墓志盖


 

乾隆五十七年 1792年

陈毓蕙壬子科举人


 

嘉庆元年 1796年

陈善、陈毓英参加千叟宴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初四日,85岁的(陈继明)陈善12世和88岁的陈毓英13世受邀参加。禅位刚3天的太上皇在宁寿宫皇极殿再次举办“千叟宴”。在宁寿宫的皇极殿开宴,列名参席者3056人,列名邀赏者尚5000人


陈鹏

字万里,陈氏十四世,清乾隆年间人,生卒年月不详。一生务农于陈家沟,家贫而不丧其志。性格豪爽,平静淡泊,无俗虑之见。平时刻苦练拳,武艺渐入化境,以致人莫知其端倪。除练拳外,又苦心钻研岐黄之术。为人看病,家贫者不收分文。嘉庆初年已被誉为“神医”,求医者络绎不绝。至今陈家沟还流传着他别出心裁、以太极拳术为人治病的故事。

 

 

乾隆六十年 1795年

 

陈清平生,(1795~1868年)陈氏十五世,自幼师承陈有本,后又陈鹏、张炎请益,练拳多有心得,年轻时已为太极拳界名手。成为太极拳发扬光大、流派争艳之一代宗师。陈清平后随父移居温县赵堡村,时青年多有慕名而拜其为师者。见学武人渐多,遂于镇中开馆授徒。实践教学中有教无类,弟子众多,各得其所。陈清平广收学徒,鼓舞创新,使陈式太极拳得以广泛传播,呈流派争艳之势。


陈清平王圪垱老宅公开设拳场:据任长春传人记录 ,陈清平在陈家沟东临王圪垱村公开设有拳场,教授太极拳每天夜里带领弟子二十余人在汽灯下练拳,任长春在一边偷看三月余。一日在练拳收场时被陈清平老师发现,叫至跟前问明缘由,让其在众弟子面前将自学的太极拳演练一遍,非常惊奇,叹其天之聪慧,遂将其收入门下。当时随学的有赵堡和兆元、张汉、牛发虎,陈新庄李景炎,南张羌的李作智等人。

 

 

陈耕耘

 

字霞村,生卒年月不详,陈氏十五世,陈长兴之子。青年时已成名手,于同辈中出类拔萃。尝承父业保镖来往山东,以惊人技艺威震贼胆。

 


嘉庆四年 1799年 


杨露禅生,(1799~1872年)名福魁。清代直隶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人。 

当年,陈德瑚(陈家沟人)在直隶广平府做药材生意,杨露禅是陈家药铺里的一个伙计。因聪明能干,诚实忠厚,陈德瑚便将其送到老家收为义子。请陈长兴在陈德瑚南院授艺陈德瑚药店伙计,杨露禅也从学。艺成之后的杨露禅先在家乡河北永年县授徒,后来被人推荐到京城王府中教拳,因武功高强,号称“杨无敌”。


嘉庆八年 1803年

陈毓蕙; 河南温县人,举人。嘉庆八年以试用知县署,松江府董漕同知 (驻川沙)川沙清軍同知松江府向設同知二員一董漕一海防乾隆二十四年裁董漕并為海防,清軍同知移駐川沙正五品

 

 

嘉庆九年1804年 陈毓蕙,举人,到任华亭县知县

 

嘉庆十年1805年 陈毓蕙,举人,到任金匮县知县


嘉庆十二年 1807年 陈毓蕙于1807年接替艾荣松任奉贤县知县一职,1807年由张敏求接任。

 

嘉庆十二年 1807年, 丁卯年。陈毓蕙撰、陈步蟾书丹文林郎山东齐河县知县李公配王孺人合葬之墓碑

 

碑文:

皇清貤赠文林郎山东齐河县知县李公配王孺人合葬之墓

敕授文林郎 江苏常州府金匮县知县加二级姻晚生陈毓蕙拜撰

敕授文林郎 湖南沅州府麻阳县知县加一级元孙婿陈步蟾顿首书丹

 

十五世陈怀远   嘉、道间太极拳名手, 名医

陈怀远,字泽普,监生,陈家沟陈氏十五世,师陈有本,嘉庆、道光间陈家沟太极拳名手,文武兼修之外,亦为嘉、道间名医也,乡里目之为和缓,尤善痘疹独步杏林,坐堂悬壶,虽妇人童稚,无不受其活命之恩,于家传拳术尤臻神好,未尝以术骄人,学文亦以名医著称,人皆言其家教之善,为公硕德之报耳。陈家沟武医相融,历代不乏深通岐黄者,济世活人,造福一方百姓。

 

 

嘉庆十三年 1808年 陈步奎 戊辰举人

 

嘉庆十四年 1809年 陈仲甡、陈季甡孪生兄弟生

 

陈仲甡(1809~1871年) 陈季甡(1809~1865年)孪生兄弟,陈氏十五世,父陈有恒、叔陈有本俱以祖传太极拳闻名。两人自幼受父辈熏陶,少年,双双为武庠生。及壮,因战功卓著又双双被清咸丰皇帝御赐为“武节将军”。

现附于《陈氏家谱》陈仲甡名下的一则《邑宰呈》记录有一段历史:“仲甡、季甡皆有恒出,乃一乳所生也,相貌无辨认,性慷慨好义。幼年从祖父攻读,虽习拳艺枪棒,出门辄有戒限。兄友弟恭,出外未尝有高言。适咸丰年间,南粤匪作乱,破武昌,据南京,风驰雨骤,直抵大梁,蹂躏汜水县,渡黄河,群丑不下三万人马。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二十二日也,依河岸扎营,窥视温东一带地方,使先锋大头杨王率步卒二百余人,入陈家沟村打探地理消息,且掳掠骡马鸡畜等物。彼时村人逃走者大半,止得壮者二十余人,老者二十人。季甡率壮者九人操弓弩埋伏村南路旁高阜处,又令弱者五六人诱敌,将贼引至村中间大坡上,点鞭为号。忽然火鞭大作,众人突出,壮者在前,长者在后武节将军匾,怒加十倍。当头阵仲甡,手使一柄浑铁钢矛,神出鬼没,当着就死,连刺十余人。贼不能抵挡,跌倒无数,贼兵自相践踏,众人乘胜掩杀,贼匪大败而走。约至村南大坡处,忽闻火鞭又响,当前一人大叫:‘等候多时。’言毕,九人弓弩齐发,矢如飞蝗,贼不能前进。前有季甡后有仲甡,两下夹攻,大杀一阵。杀得贼兵尸满巷口,主将被擒,余夺路而走,所脱者十不存三。贼兵恐乘夜偷营,不敢稍动。仲甡等全胜而归。而走脱者探知贼势浩大,度再举不能万全,即使人播告温东十八里一带人民,作速逃奔。无料贼自在陈家沟失利竟三日不出,则温东人等各得携幼扶老从容逃奔远乡。三日后,贼匪大至,人已远逃,而合县不即罹其祸者,皆仲甡等一战之赐也。后邑宰以仲甡等杀贼歼魁启奏。上闻,赏赍有加焉。”(此《温县志》内亦有记载)

 

嘉庆十五年 1810年 和兆元生

 

和兆元(1810~1890年)温县赵堡镇赵堡街人,和式太极拳创编人。19岁随陈清平学习陈式小架太极拳。清朝末年,因卫护礼部尚书、军机大臣李棠阶(温县赵堡镇人)有功,备受皇帝赏识,钦封“武信郎”。1865年李棠阶去世后,和兆元回归故里,闭门谢客,潜心研究拳术,著书立说。最终研编出了一套新的太极拳套路。后称之为和式太极拳。

 

嘉庆十七年 1812年 武禹襄生

 

武河清生,(1812~1880年)字禹襄,号廉泉,清代直隶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人。曾祖武静远以武庠生授卫千总职;祖父武大勇,弱冠游武庠;父武烈,邑庠生。长兄武澄清,举人,官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武汝清,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兄弟三人均薰于家教而习武。

 

武禹襄出身望族,博览群书,文采沛然,虽未能以科考取得官职,但才干频为当道所重。数次受邀,均以老母在堂而辞却。后赴温县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太极拳,精妙始得。

武终生研究太极拳,老而病卧床榻,还向人讲论拳术,娓娓不倦。其甥李亦畲、李承纶都曾学拳于他,其中尤以李亦畲拳艺最精。传世论文有《十三势行工心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四字秘诀》、《身法八要》、《十三势说略》等,被后世尊为武式太极拳创编人。

 

嘉庆二十二年 1817年

陈五常(1817~1866年)陈氏16世。出身武术世家,从小随父陈华梅习练太极拳。于村中掌管西北拳社,常置器械于街而不收,以方便村中老幼习练。陈德禄、陈田科、陈坤来、陈春山、陈怀清、陈春来、陈绳武等拳师皆出其门下。当年,唐豪赴陈家沟考察太极拳源流时,曾与其弟子陈德禄、陈田科切磋技艺。1866年冬,他与数友人在一砖窑内玩纸牌,突然一处崩塌,陈即用金鸡独立之势托住塌处,友人安然脱险,他却因无法脱身而致死。其舍己救人之高尚品德,至今仍传为佳话。

 

道光元年 1821年

陈五典(1821~1889年)

陈氏16世。出身武术世家,从小随父陈华梅习练太极拳械。聪敏颖悟过人,号称“一点通”。与其兄陈五常齐名。1866年,接掌村中西北拳社,除习武授徒外,又于沁阳西万村、温县北张羌村等地设场授拳,促进了陈氏太极拳的交流、传播、发展。

 

道光二年 1822年 道光二年接修《陈氏家谱》

道光五年 1825年 李景炎生(1825~1893年)幼名李盾,温县陈辛庄人。师承陈仲甡、陈清平。

 

陈淼(1834~1868年)

字淮三,陈季甡长子,自幼随父习文练武。敏而好学,精于拳法。在陈氏十六世拳师中属佼佼者之一。17岁开始随父辈上阵杀敌,屡建奇功。同治六年(1868年),捻军张宗禹部围攻怀庆府,率千人驰救,与捻军战。自晨酣战至午,城防得以固守,战中中炮身亡,卒年34岁。


陈垚(1837~1916年)

字坤三,陈仲甡长子,陈氏十六世,幼年随父习拳,19岁入武庠,每年练拳万遍,20年不懈其志。虽身体矮小,不超百斤,但功夫之纯,一时无二,达炉火纯青境界。尝冬穿单不冷,夏穿夹不热,蚊蝇不能近其身。晚年,曾遇一卖炭者置牲畜于道,阻人行。陈垚见状不平,右手端豆腐,左手拄拐杖,上前理论。卖炭者蛮不讲理,竟惊马伤人,陈垚抛起手中豆腐后随即出拳,马腿折,卧地哀鸣不起,复接空中豆腐于手。见者无不称奇。17岁随父辈上阵杀敌,征战十余年,参加大小战斗不计其数,未曾受挫。


陈保元(约1840-1922 ),陈氏十五世,青年时期随堂哥(五服内)陈仲甡参加团练征战多年,善使一条铁枪,文武双修,享年约82岁。

 

陈森(1843~1926年)

字槐三,陈季甡次子,陈氏十六世。幼随父兼习文武,尤长文才,双手能书梅花篆字。以教书为生。为陈式太极拳历史不致中断湮没,光大祖传太极拳术,晚年倾心续写家谱,功德可羡。

 

陈焱(1847~1918年)

陈仲甡次子,陈氏十六世中太极拳手之佼佼者,与陈鑫同获岁贡生。尊老敬宾,兄友弟恭,其德其拳受乡人称赞。

 

陈延熙(1848~1929年)

陈氏十六世,陈耕耘次子。与兄陈延年承继父业。拳艺高超,虽入化境,仍不懈怠,常夜卧木凳,醒即练拳不止。耕读之余,教习子弟练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袁世凯督鲁,见乡人为陈耕耘所立碑记,知太极拳为陈氏所专精,遂派人来访,意请陈耕耘授己子侄拳艺。时因陈耕耘已逝,遂聘其前往教授子侄。当时袁府各派武师,多有妒之者,经与之比较后,无不心服。自鲁而津,教授六年,以母老辞归。

 

 

陈复元生卒年月不详。字旭初,陈氏十六世。初学太极拳于陈耕耘,功成后复从陈仲甡习小架,太极拳大小架式均精致绝伦,功夫纯厚,发手能柔如绵,坚如钢,刚柔随心,尤其太极拳理论造诣颇深,有拳论传世,后由其子陈子明阐发成书。往来省内外数十年,未遇敌手。


陈晋阳,陈氏十六世,陈清平近本家侄子,武庠生,候补千总,曾就读河朔书院,师从晚晴重臣李棠阶学文,将家传太极拳、械传于侄陈铭标。陈晋阳精通太极拳外,翰墨也十分出众,书写了“英义公”——陈仲甡墓碑以及陈仲甡斩杀大头王碑记等重要陈家沟历史文化资料。


道光二十八年 1848年

陈延熙生(1848-1929)

 

陈鑫(1849~1929年)

 

字品三,陈氏十六世,陈仲甡第三子。清岁贡生,太极拳理论之集大成者,近代中国体育史上著名太极拳理论家,对太极拳的传承发展贡献卓越,亦为太极拳一代宗师。

主要著述有:《陈氏家乘》五卷、《安愚轩诗文集》若干卷、《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太极拳引蒙入路》(即《陈氏太极拳图说》简明本)一卷、《三三六拳谱》等。这些理论著作,开创了陈氏重视拳术文字记载和理论研究之先河。其中,尤以《陈氏太极拳图说》对后世影响巨大。该书原名《太极拳图画讲义》,出版时方改是名。正如他在该书自序中所述:“倘非有先达传之于前,虽有后生,安能述之于后也?愚今者既恐时序迁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门别户,失我真传。所以课读余瑕,急力显微阐幽,纤悉毕陈”陈鑫用毕生心血,研磨太极拳理论,在中国太极拳发展史上树起了又一座丰碑。

 

 

咸丰二年 1852年 武禹襄赴赵堡向陈清平学习太极拳

 

武禹襄赴河南温县赵堡镇向陈清平学习太极拳,研究月余,并获得其兄澄清从舞阳县盐店得到的王宗岳著《太极拳拳谱》秘本。


咸丰三年 1853年 李亦畲年22岁,始从武禹襄学习太极拳。

 

咸丰三年 1853年 陈仲甡、陈季甡、陈耕耘组织护卫乡民

 

五月二十六日温县失守,二十九日贼攻陈家沟,陈仲甡、陈季甡、陈耕耘【陈长兴子】、陈淼、陈圭、陈衡山、陈敬本、陈俊德、陈五典、陈五常、陈玺、陈同、陈复元【陈子明父】、陈丰聚,率徒弟数百与之对阵,陈仲甡执30余斤铁枪将贼首从马上拧下。

 

太平军在陈家沟受到重创后,忌惮于陈家沟战斗力、盛名以及在武林中的号召力,特别于咸丰3年6六月初1(1853年7月6日)发布告示。

 

《新乡八县市档案馆藏珍品荟萃》收录了咸丰3年6六月初1(1853年7月6日),获嘉县档案馆保存的清代太平军过境温县告示,内容:“真天命太平国钦差大臣林、李、吉为”,说太平军出师是为“扫荡胡妖”(指清政府及官兵)。说沿途群众对太平军“莫不箪食壶浆迎王於道路”。可是到温县,“竟有不法顽民(指支持清政府的乡民)”“与相抗”,所以太平军告诫“该处人民务宜恪遵天威”“昭时安业,慎勿逆犯天法”,否则“玉石俱焚,悔之无及”。而太平军所指人民即温县陈家沟的前辈拳师与弟子自发组织的护卫乡民武装团体。


图片为太平天国攻占温县的告示

 

对于太平军在温县受挫战事,多份史料都有记录,例如:《陈仲甡传(中州先哲传)》、《中州文献辑志》以及李棠阶日记《李文清公日记》都有记载。

太平天国攻占温县的告示原文:

真天命太平国钦差大臣李、林、吉为

晓喻顽民毋违天法事,照得本大臣奉命出师,扫荡胡妖,上以遵天,下以牧世,所到之处莫不箪食壶浆,迎王於道路。兹本大臣亲临温邑,竟有不法顽民,被妖魔之迷蒙,贪锱铢之微利,甘为乡勇,胆敢与金兵相抗,以至身躯轻丧,祸及亲邻,本大臣爱民为心,不忍尽行剿灭,所以惜劝晓谕该处人民务宜恪遵天威,昭时安业,慎勿逆犯天法,毙命丧家。倘仍执迷不悟,叛阻皇师,定将玉石俱焚,悔之无及。为此示四境人民知悉,切切懔遵勿违!特谕。

太平天国地官副、天官正、春官副丞相。太平天国癸丑三年六月初一日

此告示恩威并施,充满威胁恐吓的火药味,温县民众抗拒太平天国战斗之激烈,形势之严峻跃然纸上。此告示经河南省近代史研究所王天奖所长鉴定:“属原件抄录”,“是真文物”。据査阅有关太平军的文献资料,此告示都未收录。所以,此告示是太平军北伐亲临温县唯一的真实凭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侯陈氏

《温县志稿》 “清烈妇” 一节中 ,关于陈沟女性武功高强的传奇记载 : 赵堡镇侯陈氏 : 夫名逸 , 系侯平之儿媳 。平邑 武生 ,拳勇冠一时 ,氏陈沟女 , 亦素习拳术 。咸丰三 年巨变 , 平率乡勇御敌 , 氏亦约 束 从戎 , 因寡不敌众 ,平遇害 。氏愤不顾身 ,出入敌阵数十次 , 杀数十人 。



十七少女

《蔡某为粤寇卜》咸丰朝,湘人有蔡某者,素善占卜,投粤寇,到河时,占课云:「逢沟必伤大将。」有黑力虎者,骁健绝伦,陷江宁时,首先登城者也。恃勇独行,至陈家沟,遇拳棒教师陈某,率其二子,环而攻之。争搏良久,陈家父子败回,向门逃进,黑力虎追入。教师一女,年止十七,持枪伏门侧,从后直刺其股,黑力虎仆地,遂斩其首,众为之夺气。

 

 

咸丰六年 1856年

 

团练大臣袁甲三,檄令陈仲甡兄弟二人随营攻毫州(今安徽亳州),五战五胜,追至陈州(今河南淮阳)又三战三捷。咸丰七年陈仲甡又随部攻克六安州(今安徽六安)。

 

 

咸丰八年 1858年

 

张落行侵犯汜水(今河南荥阳),陈仲甡率众驻防黄河。

 

 

咸丰九年 1859年

 

陈仲甡随团练大臣毛昶熙部攻打蒙城(今安徽蒙城)、阜阳(今安徽阜阳),收复了十几个州县。

 

 

咸丰十年 1860年

 

武禹襄于咸丰庚申年(即1860年)应河南省巡抚之聘赴豫,便道访陈家沟后,又访赵堡陈清萍

 

杨书文生(1860~1929年)

又名杨虎,原籍武陟县,后定居温县王圪垱村。师从李景炎。以授拳为业,在温县、武陟县、博爱县收徒颇多,对太极忽雷架的完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传忽雷架也被人称为“杨虎架”。著名弟子有谢功吉、陈铭标、杨绍舜、陈应德、王立贤、张定军、杨法杰、杨绍团、杨光斌等。

 

 

同治元年 1862年

 

山东长枪会寇匪李战标率众十万攻掠覃怀(今河南沁阳)到武陟河营(今河南武陟),陈仲甡率众往木栾店狙击,敌人闻风向东逃窜。

 

 

同治六年

 

十二月十四日,张总愚率众十余万,从太原(山西太原)进犯怀庆府(今河南焦作),陈仲甡带领儿子陈鑫,侄子陈淼和弟子徒众数千人抵挡,从早晨到中午,杀死将领二人,执旗指挥员二人,敌寇数百人,始大败敌人。陈淼用枪击毙数名敌人,他自己身中数枪,仍坚持战斗,由于他的坐骑忽然跳起,最后不幸中炮阵亡。

 

清同治十二年 (癸酉) (1873) 正月

陈氏家谱重修,封面颍川氏宗派

 

1886年

孙禄堂拜访久负盛名的太极拳故乡温县陈家沟,他欲在那里潜心苦学太极拳奥秘,只因人地生疏,当地门户之见甚深,不愿传与外乡之人,固守其秘,他只好遗憾地离开此地。

 

张国栋(1866~1934年)

 

又名大桂,字应林,原籍温县王圪垱村人,1905年迁至陈辛庄,江湖人称“大杆王”(大杆为太极拳器械中的一种)。12岁时拜表叔李景炎为师,被收为首传入室弟子。得师真传,武功为同门师兄弟之首。1892年出师后仍不断探索技击精髓,观大自然闪电雷鸣情势,结合《易经》、中医经络学等,进一步充实拳艺理论,练就一身“金钟罩”、“铁布衫”。1928年在省会开封拳艺大赛中夺魁,获“武士”称号,任省国术馆和河南大学教官。完善太极拳忽雷架内容,制定了十一层练功法。此后“太极忽雷架”经其弟子传播后闻名于世。其著名弟子有张文成、张宝成、张连贵(其弟)、刘修道、刘文道、韩福保、范银路、索如英等。

 

 

杜严(1875~1938年)

 

字友梅,号毅斋,晚号梅叟,博爱县清化二街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二甲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后留学日本政法大学,回国后任翰林院编修,后派河南筹备咨议局。清宣统元年(1909年)当选河南咨议局议长,后历任河南省民政厅长、河南省都督府秘书长、河南省第二届众议院议员及广西省政务厅长、河南省中原煤矿公司董事长等职,卓有成效的爱国实业家。曾协助印刷出版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并作序,结句云:“动静相养,阴阳得其平。”

 

陈田科(1875~1943年)

 

陈氏十七世,幼承陈五常习练太极拳械。为同代著名拳师。武术史学家唐豪先生在陈家沟考察太极拳源流时,曾与其切磋拳技并合影留念。先后在修武县、新乡县等地收徒授拳,为太极拳的传播推广作出了贡献。

 

陈椿元(1877~1949年)

 

陈氏十七世。自幼随父陈森习文研武。1929年前在湘设馆授拳,收徒传艺,兼做生意。1929年,其叔父陈鑫年迈而无子,恐所著《太极拳图画讲义》手稿散失,召其返里,授以手稿并嘱托。其不负重托,舍湘归里。回乡后一方面在焦作设武馆,一方面同其兄陈雪元、其女陈淑贞,其侄陈金鳌、陈绍栋等人,对陈鑫之手稿妥为保存并进行修缮、补遗、整理,最后更名为《陈氏太极拳图说》,多方奔走使该著得以出版发行。为陈氏太极拳理论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陈铭标(1878~1924年)

 

陈铭标(1878~1924年),字麟卿,陈氏十七世,自幼聪敏,毅力非凡,从小跟二伯父学了太极拳、剑、春秋刀等,十二岁时,便能将二伯父陈晋阳(陈晋阳,陈氏十六世,武庠生,候补千总,陈清平是他近本家叔叔)练武的弓拉如满月。陈铭标后从陈清平高徒李景延及杨虎学太极拳。凡有用法不得其解时,必独居其室,苦苦寻思。时常浅睡便起,起来又练。以致室所铺青砖因践踏破碎而换了两次,终于功夫大成。应聘至翰林院大学士杜严(原籍清化,今博爱县城)府当护卫,教授杜严之子杜毓泽武艺。还曾在在武陟县窖头村一知县孙甲荣家授拳。王圪档村一带,流传着许多陈铭标的故事。其弟子杜毓泽(后居台湾)、再传弟子徐纪(美籍华人),对太极拳在台湾地区和美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陈省三(1880~1942年)

 

陈之祯之子,陈氏十七世。自幼聪颖过人,爱武喜文。先从太极拳名家陈延熙学拳15年,技艺精湛,又从陈鑫练拳习文。对陈式太极拳大、小架皆精。曾任教于河南怀庆府(现沁阳市)、温县师范、修武县、禹州县(现禹州市)等地,随其学艺者甚众。为陈氏十七世中拳艺佼佼者之一。

 

谢功吉(1880~1942年)

 

武陟县小董乡北王村人,7岁开始学武,13岁正式拜杨虎为师,习学太极忽雷架。聪明颖悟,武功精绝。曾被袁世凯聘为袁府教练,教其子克定武术。民国初年,一名绰号为“三百三”的英国大力士在南京立擂,口出狂言。谢不忿,上台一举将其挫败,由此威震武林。后在温县、武陟县、博爱县等地授拳,传人甚多,主要有张普芳、杨兴玉、孙庆富、王红毛及其女谢芝芳、谢芝琛等。是太极忽雷架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陈发科(1887~1957年)

 

字福生,陈长兴曾孙。师承其父陈延熙。陈氏十七世。曾任北京武术社社长,陈式太极拳新架创编者,陈式太极拳史上重要代表人物,对传播、推广太极拳作出了杰出贡献。太极拳一代宗师。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50年代逝世,在北京授拳20余年,拳艺高超,为人忠厚,淡名利,讲信义,深受京都武术界人士推崇,被尊为“太极一人”。

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陈式太极拳》一书,便为其弟子沈家桢、顾留馨所著,其中一、二路太极拳(即新架)系依据陈发科晚年拳势所定。

 

1926年,陈发科与陈照丕等应邀出任县国术馆教习,突击捉拿危害百姓的土匪、地痞。

 

陈子明(1878~1951年)

字洞,十七世。陈王廷第八世嫡孙,陈复元之次子。从父复元公、叔贯元公习拳练武,十岁跟陈鑫学文习武。陈鑫系英义公陈仲甡之子,文武兼备,拳理精奥,武功卓绝。时值壮年,无一子嗣,对孩童十分喜爱。子明公天资聪慧,学文下功,习拳刻苦。族叔陈鑫对其更是喜爱有加。每每单独辅导之。公遇名师,受益匪浅,数年间便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并对拳术、器械精髓理解颇深。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公在沁阳创办太极拳社传授武艺,一生从事太极拳的研究和传授。一九二七年公与李霁青等人在怀庆府创办中州粹武会,一九二八年上海黄金荣、江子诚(其父曾任怀庆知府,对陈家沟太极早有所闻,羡慕已久)等人创办上海太极拳社,聘公前往沪上传授家传太极拳。很快在上海滩名噪一时。

翌年春,南京中央国术馆教务长朱国福来沪遇公,深为公之言谈举止、身手功夫所敬佩,与馆长张之江相商后聘公为南京国术馆武艺教官(南京国术馆系国民政府直属,是人才荟萃、英雄云集之所在,武艺教官司均由各省选取推荐而来均为各门派的项尖高子)。时公居南京,陈发科公在北京,傅剑南公(振嵩,陈延熙的得意高徒)在广州,向外传授太极拳,很快使陈氏太极显赫武林,盛极一时

 

授拳之余公集前辈习拳之经验,融自己练武之心得,捉笔为文,发愤著书,花数十年之心血,先后写出了《陈氏世传太极拳术》、《太极拳精义》、《太极拳拳械》三部著作。尤其是一九三一年《陈氏世传太极拳术》的出版发行,这是陈家沟陈氏不私其家传之秘,阐发世代相传太极拳理刊行面世的第一部著作。当时轰动武坛,深受武林同道的赞许。

南京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教务长朱国福、河南武术馆副馆长刘丕显、武术名家曾虞民、姜容樵等人纷纷给该书作序,赞其[抱负绝学而不倦于教诲],[立言不流于夸诞],[不私其家传之秘];书之全文[动作不悖拳理,姿势合乎力学,体天地之阴阳养浩然之元气,具科学之万有得哲学之奥妙,更兼摄影、挂图,凡关于太极拳术者无不搜罗殆遍,使读者一目了然]。本书的出版发行对太极拳的传播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清末民初,武术界有一种怪现象:一些人以狭隘的门户偏见不惜攀仙附道故弄玄虚:[你捧佛,我就捧道],[你尊达摩,我就尊三丰],[你是昆仑派,我就是雪山派],这种生编乱造,无中生有[祖师爷越老越好,越古越好]的假托,一时间搞得云遮雾罩、迷雾重重。这些毫无史实根据的[起源说]严重时影响着武术的健康发展。

为了弄清太极拳的来龙去脉,正本清源,南京国术馆武术家、武术史家唐范生(唐豪)先生邀公一道去河南进行实地调查。他们三下陈沟翻族谱、查家谱、看碑文、寻遗迹、阅县志、览中州文选、走访遗老,在掌握了大量史实资料的基础上,经反复考证终于得出结论:陈氏太极拳是各流派太极拳之源,陈家沟就是太极拳发源地,陈王廷就是太极拳创始人。在此期间,公为恩师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的出版多方奔走,竭尽全力,终使这一经典武术巨著刊行面世。

抗日战争爆发,公又经人推荐到陕西西北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前身)担任武术教授,并担任部队武术教官。公为抗日将士训练擒拿格斗术、拼杀术。在此期间公写出了《太极拳精义》一书作为教学用书,用于指导师生、指导将士进行操练、演习。

一九五一年公因病逝世于汉中东门河南会馆。

 

陈连科 陈登科

生卒年月不详。陈氏十七世,陈延年之子,陈长兴之嫡系曾孙。二人秉承祖训,刻苦练拳,技艺精湛。后者曾多年在陕、甘一带经商授拳。

 

陈鸿烈(1887~1945年)

 

陈氏十八世。出身武术世家,从小因受父辈熏陶而酷爱太极拳。幼从父,后又从族祖陈鑫和族叔陈椿元习练太极拳小架。曾先后在开封、郑州、洛阳、西安、甘肃等地和本籍任教传拳。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灾荒频仍,民不聊生,众乡亲纷纷外出逃荒,留下的也无心无力练拳。在此情况下,为传承陈式太极拳术,不惜典当家产培植后昆。1931~1934年间,曾将四亩滩地典当两次,用之所得买高粱、玉米,日蒸黑馍数十个给练拳者,直至抗日战争开始。当看到陈鑫及其子侄陈椿元夫妻终日不得一饱,当即表示:无论如何,每月供应三位老人三斗粮食度日。陈鑫逝世后,为尽快将其倾注了毕生心血的著作《陈氏太极拳图话》刊行于世,陈鸿烈与其师陈椿元立即携稿不顾天寒地冻,沿凌渡过黄河,赴省城开封多方奔走,终于促成了这部太极拳理论著作的出版。为陈氏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所授徒中亦不乏名家,其嫡系传人有侄陈立宪、女儿陈立清

 

陈泮岭(1891~1967年)

字俊峰,河南西平县盆尧乡陈庄人。民国期间,曾任淇县县长、河南省水利局局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其间于1925年创立河南省武术会,1928年任河南省国术馆馆长,1939年任民国中央国术馆副馆长,1941年任国术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0年1月随国民政府迁台,曾当选为民国第二、三届国民大会主席团主席。

。青年时代曾习练吴氏、杨氏太极拳,为探求太极之奥妙,两次专程赴陈家沟考察研究陈式太极拳。1963年,核定陈家沟古本《陈氏太极拳图说》,编著《中国国术太极拳教材》,其在教材自序中写道:“太极拳之盛行于国内者,有杨家、吴家、郝家。而吴家之太极,出于杨家;郝家之太极,出自武家;而杨家与武家之太极,皆由河南温县陈家沟所传授,故陈家沟实为近代太极拳之发源地。”

 

 

陈照丕(1893.4.8~1972.12.30)

字绩甫,陈氏十八世,曾任全国国术国考评判委员、全国武术协会委员,被授予“全国太极拳名家”称号。一生经历清朝晚期、民国战乱和建国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历尽坎坷曲折,极具传奇色彩。是近现代太极拳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陈照丕生于太极拳世家,是“牌位先生”陈长兴嫡系后裔。学拳于叔祖陈延熙、陈鑫和三叔陈发科。

1914年起,曾随亲戚远赴甘肃、河北一带经商;后在秦、陇、直隶等地授拳。再后,因军阀混战,时局动荡,辞馆回籍,随三叔陈发科等人出任县国术馆教习,“助剿抢匪、保卫桑梓”(陈照丕语)。

1928年秋,北京著名药店同仁堂东家乐佑申、乐笃同兄弟托人聘太极拳师于陈家沟,族人公推其陈照丕前往。

1929年,应时南京市市长魏道明之一再邀请,赴南京教拳。任中央国术馆名誉教授。先后在南京市政府、侨务委员会和全国民营电业联合会等处教拳。1933年,担任全国运动会国术裁判委员会委员和全国第二届国术国考评判委员会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返乡加入范庭兰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任武术教官,其间,曾率敢死队战斗在抗日前线。

1942年,受当时黄委会委员长张含英(解放后任水利部副部长)之邀,出任黄委会机关武术教官,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陈照丕一直在黄委会工作。

1958年退休回原籍任温县一中等单位武术教练,并在陈沟家中免费办班收徒传拳,集中对村内年轻人的培养、训练,当代陈式太极拳大师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陈庆州和一些中年拳师均曾在此一时期受教于他名下。

1958年3月,以65岁高龄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获太极拳第一名、梨花枪第三名。

1960年参加全国武术大会,被大会誉为全国太极拳名手。

1962年,在全国武术大会上,被授予“太极拳名家”称号。

1964年,当选为全国武术协会委员。

1971年冬天始,写出了《太极拳理论十三篇》(又名《陈式太极拳须知》)书稿。书稿以问答形式、通俗语言,深入浅出地论述了陈式太极拳理论和锻炼方法,是其五十余年习拳授拳的经验结晶。书稿传抄以后,广受太极拳爱好者欢迎。

1972年9月,河南省举行武术表演赛,指名要陈家沟派队参加。闻此消息,陈照丕格外兴奋,为准备好这次比赛,他白天坚持在村小学授拳,晚上培训参赛队员,终于积劳成疾,于11月患病住院不治,12月30日辞世。


陈溪南(1894---1972)家住陈家沟东北社陈新庄村,陈氏十六世,自幼勤奋好学,受家庭熏陶,随父陈保元习文练武,刻苦习练,深得家传拳法之精髓,文武双修,忙时耕种,闲时教子侄及村里青年后生技艺!后到西安女儿陈圣洁家居住,曾教外甥郑铁柱拳法,后来陈金鳌也到西安找到陈溪南,当时因陈圣洁家里人多,无法安排,陈溪南就找到在西安居住的家族多人凑钱合租一小屋安排陈金鳌居住。

解放初回乡,看到村里的青少年都不识字,很是心酸,就将家里的房屋全部腾出来,在家里办起了学堂,义务教书授艺,白天教书,夜里教拳传艺,他教书授艺非常细心,只要愿意学,他就细心教,他授艺一丝不苟和蔼可亲时间长了,三村五里的乡亲都送孩子来学习,后来乡亲们都尊称他“老民教”,直到解放多年后村里办起了学校,学生们才进学校学习。

陈溪南常与陈照丕等拳师探讨拳理心法、推手。陈照丕对他说,你在家把村里的文化教育办起来了,我把咱祖传的拳法办个学校,教家乡的青年练习,当时陈溪南很激动的说,太好了有你回来办个武校,我们家传的拳法就能发扬光大不失传了。 陈溪南所授有陈应铭,陈凤山,陈琦玉,女儿陈圣洁,及外甥郑铁柱等。


光绪二十年 1894年

 

沁阳名绅张作仁受乡邻之托,到陈家沟聘拳师到沁阳授拳。因陈家沟除悍贼“大头王”而早已名扬天下。陈氏族人敬重张氏为人善道且与陈家沟有亲戚关系,恰逢陈延熙探友归来,闲赋在家,遂应邀前往马坡授艺(同时到马坡授艺的还有董海川的入室弟子、八卦名手贾岐山)达六年之久。有张宏,张闹、李遇(后出家)、傅振嵩等人,其中傅振嵩成就最大。傅振嵩(1881-1953)字乾坤,号剑南,深得陈延熙之真传,精通各种器械。

 

唐豪(1897~1959年)

 

字范生,号棣华,江苏吴县人,武术史学家,律师。幼时师从刘震南,曾留学日本,专攻法律。民国期间在上海公共体育场创办江苏教育会附设体育研究会国技部,聘朱国福等任教。民国12年(1923年)任国技部柔道场场长。民国24年(1935年)任上海国术馆常务董事。曾亲赴各地考查武术史料,三下陈家沟,考察太极源流,认定陈家沟为太极拳发源地。次年任南京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解放后担任上海市体育会筹备会常委。大力提倡武术史科学化,主张发展质朴实用的武术,排斥花架等流行套路。批判武术界等宗教门户之风和虚妄荒诞的不良倾向。自民国19年(1930年)起,致力于中国武术史的研究,著有《戚继光拳经》、《少林武当考》、《中国拳术图籍考》、《太极拳和内家拳》等10余种书籍。

 

杜毓泽(1897~1990年)

 

字济民,河南省博爱县人,清翰林大学士杜严之子。

 

十八岁时其父杜严,延请陈氏第十六世宗师陈延熙,命毓师恭执弟子礼,从延熙习陈氏太极拳老架,延熙之太极拳造诣特高,所授者拳势甚低且极开展而寓紧凑,毓师承老架头套十三势定型后,因延熙年事已高遂告老还乡,并推荐其子侄辈陈氏新架名手第十七世宗师陈铭标公,至杜府当护卫,并续传授杜公新架中三套小架和炮捶,杜公深得真传,并融会贯通。因其本身学识又佳(192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机械系,先后任职于国军兵工署和兵工厂,担任工程师、研究员、工物处长、副厂长等职),故教拳时喜欢用机械之应用力学,来阐释太极拳原理,和用枪杆内的来复线,来说明缠丝劲及发劲的精妙。近年来由于其弟子与学生之传播,使陈延熙之老架和陈铭标公之新架(忽雷架)、炮捶系列,得以在台湾和欧美各地传承和发扬,对陈氏太极拳的传播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近代海外知名太极拳家之一。

 

陈金鳌在河南大学任教资料

陈金鳌(1900~1971年)

 

陈金鳌,字丽声,陈氏十八世,生于拳术世家,自幼随祖父陈垚、嗣祖父陈鑫和父亲陈上元学文习武,为陈氏家族十八世小架太极拳代表人物之一。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参订人之一,为该书的面世做出了贡献。1928年,被开封河南大学聘为武术教师。后辗转至武汉、宝鸡、西安等地开馆授徒,每地均有弟子百人之众。授拳重德,深受晚辈敬仰。

 

1900年 陈延熙传形意拳名家许占鳌

 

陈长兴之孙延熙于1900年在天津授拳时,与形意拳名家许占鳌结成至交,以友谊传许占鳌,许占鳌传汤士林、姚馥春、姜容樵。

 

张文成(1900~1968年)

 

原籍温县王圪垱村,后迁居武陟县大虹桥乡彭庄村,系张国栋长子。自幼随父习拳,得太极忽雷架之精髓,功力超人。后随父授拳于温县、武陟、博爱等地。善使12斤重九节鞭。1933年,曾授拳于省国术馆。日军侵汴时返乡谋生,落户于武陟大虹桥。广收门徒,传播太极忽雷架。是太极忽雷架代表人物之一。

 

杨绍舜(1900~1974年)

 

温县王圪垱村人。小从三祖父杨虎习学太极拳忽雷架。19岁起先后在温县、武陟、博爱等地授拳。日军侵华后,回乡务农。60年代始在本村义务教拳,收徒很多。为太极忽雷架的普及传播做出了贡献。

 

王雁(1900~1980年)

 

字廷选,陈家沟人。早年拜师于陈延熙。20世纪50年代初,设帐授徒,为太极拳的普及传播做出了贡献。

 

陈绍栋(1901~1995年)

 

字干卿,陈氏十八世,出身武术世家。幼时,承父陈槐元悉授家传太极拳之奥秘,潜心研习,拳技精到。1929年至1931年,参与修订叔祖陈鑫遗著《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使这部太极拳的重要理论著作得以刊行传世。

 

陈金榜(1902~1961年)

 

陈氏十八世,自幼同兄陈金鳌随祖父和父亲陈上元习拳练武,学有所成。1935年因时局动荡,赴西安谋生。为承继祖业,强健体魄,业余时间收徒练拳,又教授提高子女技艺。先后在西安多处义务授拳,为太极拳的推广、传播做出了贡献。

 

陈宝璩(1904~1951年)

 

陈氏十七世。性温和,喜诙谐。从小拜陈延熙学太极拳,后又从堂兄陈发科练习。练拳达到入迷处,有时甚至几十天不出家门,不分昼夜,累了就躺在长凳上略事休息,终于练出了精湛的技艺,是陈氏十七世中最优秀的拳师之一。他的轻功最为出色,八九尺高墙可一纵而过,晴天不留痕迹,雪天仅留指痕。先后在西安市、郑州市、南京市和江西、浙江等地授拳。其传奇故事至今仍在当地民间流传。

 

陈克弟(1905~1984年)

 

陈氏十八世。幼年即偕堂弟克忠从族祖陈鑫学习太极拳小架,昆仲皆得真谛。抗日战争爆发后,旅居西安,协助族兄陈金鳌教拳。20世纪50年代末,移居开封,在开封玻璃厂教拳。1976年,应开封市体委邀请,在汴京公园公开授拳,又在该市组织了辅导站、点。不顾年迈,经常到各辅导站、点组织教学、辅导,风雨无阻。一时,随其练拳者达千余人。以授业解惑为乐,对学员提出的问题,不厌其烦地解释。对外来求教者,悉心辅导,留吃留住,赢得了广大学员的尊敬和爱戴。其间还邀太极拳小架传人陈伯先、陈伯祥、陈立清等多次赴汴对学员进行辅导、示范,使广大学员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高,涌现出了不少佼佼者。为传授和发扬光大陈式太极拳作出了不朽贡献。使开封成为全国少有的太极拳小架的重要基地。

 

洪均生(1907~1996年)

 

河南禹县人,自幼随父在北京生活、学习。幼年多病,17岁即辍学。1930年,始跟吴式太极大师吴鉴泉的得意门生刘慕三学练吴式太极拳。经数月后,携30多名学生转而向陈式太极宗师陈发科学练陈式太极拳,成为陈发科的弟子。1944年洪均生告别陈发科赴山东济南就职。1956年复又返京,结合所悟再向师陈发科请教套路和推手,先后从陈学练陈式太极拳达15年之久。终其一生从事武术实践和研究,充分掌握并发展了陈式太极理论与实战技术,成为陈式太极拳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顾留馨(1908~1990年)

 

上海市人,著名武术家。11岁开始习武,对杨式和陈式太极拳及推手有很深造诣。曾就读于上海南洋高级商校。1927年毕业于上海文治大学国文系。1934年加入共青团,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武术为掩护,长期在白区从事地下工作。建国后曾任上海市黄浦区第一任区长。1959年受国家体委委托,赴河内任胡志明的太极拳教师。回国后应邀到中南海、北戴河和广州等地指导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练习太极拳。1956至1966年任上海体育宫主任,1979年任上海体育科研所副所长。1977年和1980年两次东渡日本讲学、授拳。1979年当选为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和上海市武术协会主席,后应聘为上海体育学院兼职教授。著述主要有《简化太极拳》、《太极拳术》、《太极拳研究》、《陈式太极拳》、《怎样练习简化太极拳》、《炮捶》等。

 

陈克忠(1908~1966年)

 

字子纯,陈氏十八世,自幼随族祖陈鑫习学陈式太极拳小架十余年,拳艺精湛,理法独到。深得太极拳、械套路精髓,各项单、双器械,以及推手、散打、点穴、擒拿无不体用精熟,甚得师厚爱。其师弥留之际,授以有关拳事文稿及《三三六拳谱》,嘱其严守箴规,宁缺毋滥。忠跪泣受命。师逝后,力遵师训,修进功夫,对太极拳奥旨进一步领悟。

 

1932年,和陈省三一起受聘于温县师范、男子高等小学堂、女子小学教拳,1936年,后又到焦作等地授拳。1940年,为躲抓兵之灾,只身流浪西安,以拉车为生,但怕所教非人,从不轻易授拳。后又避难武汉,一边打工糊口,一边授徒,不收分文。直到解放后才返回家乡,一边种田,一边设帐授徒。其教学先则力讲武德及为人之道,而后,因人施教,循序传授,深入浅出,一丝不苟,深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先后授拳十余年,学生遍布陈家沟,从不收分文报酬。由于他的无私奉献,使太极拳小架在陈家沟再一次得以普及和提高。其门下优秀弟子有陈伯先、陈伯祥、陈清林、陈俊凌等。为太极拳的传播、推广做出了贡献。

 

陈照旭(1909~1960年)

 

陈氏十八世,陈发科次子。自幼随父习拳,勤学苦练。20岁功夫已达相当水平。间学书画及二胡乐器。一次与父亲推手,被父亲一个抖劲发放,身子腾空数尺,方感功夫相差甚远。乃将笔墨和二胡焚毁,发奋练拳深造,日练大架功法30遍,三年不辍,终至功夫达到至高境界。陈照池生卒年月不详,陈氏十八世,陈连科三子,太极拳第十代传人。自幼随父习学家传拳艺,臂力过人。诸般太极器械中,尤以蜡木杆为最。一丈余长的大杆在他手中抖得呼呼生风。与人比武,举重若轻,能用大杆将对方帽缨打掉而人不知。



陈凤山(1909-1982)



陈凤山(1909-1982),字凤岐,又名风山。陈家沟陈氏十九世,师承陈克忠。抗战时期就职于黄埔军校七分校。

抗战胜利后在陕西安康政府工作,曾获甲等候选人资格。解放后回原籍,再陈家沟乡供销社任会计。后常与陈克忠、陈茂森、陈照丕等长辈研习太极拳,功夫日进,深悟拳理,颇得太极拳精髓。曾一度改编小架,命名小新架,并撰写拳架功法拳谱以及练拳体会。上世纪70年代在家乡和焦作等地设点授拳,生徒众多。

 

陈尚孝(1911~1987年)

字小法,自幼随父陈绳武习拳,后又从学于陈田科。拳技成手后,先后在济源、巩县、洛阳、郑州等地授拳。平生和人交手,内劲快如闪电,一经有感,蓄劲早发,所以从未有失手之处。 

解放初期,定居西安,听到武林中有人传说陈家沟太极拳后继无人,决心重振太极拳术,随即组织乡亲拳友,自带干粮,在公园设场传授太极拳。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太极拳人才,如:陕西铁路建筑段孙文明、西安萃华武术馆陈西京、族侄陈全忠、陈家沟太极拳学校陈照森等,均出自门下。

 

雷慕尼(1911~1986年)

湖北省武昌人,曾任北京市武术协会顾问,北京市陈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

早年拜大洪拳名家杨秀亭习大洪拳。此后又跟随耿小山老师及同乡张鸿逵学习杨氏太极拳。1928年进入北京国术馆高级训练班学习,先后从师国术馆馆长许禹生学习太极拳、又随其他拳师学习形意、劈挂、通臂、擒拿、散手等。在此期间,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时任中州会馆教师的陈发科,开始习练陈式太极拳。并于1932年春被陈发科收为入室弟子,得以真传。1954年,在陈发科创办的首都武术社任教,1961年,被北京西城区体委安排到月坛公园、景山公园设点教拳,“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不能再以教拳为生。1974年才得以重操拳师旧业,继续在月坛等处教拳授业。晚年在授拳的同时,整理一生所学,以陈式太极拳一、二路为基础创编了陈氏太极拳32式并著书,其中转承开合,刚柔相济,脚踏四隅,拳打卧牛之地,既继承了陈式太极拳精髓又博采众家之长。但可惜这套拳得其所传者甚少。

 

李经梧(1912.5~1997年)

 

山东省掖县(今莱州)过西村人。1927年与孙枫秋在哈尔滨从刘子源学弥宗拳。30年代初来京先后拜赵铁庵、陈发科、杨禹廷三位太极拳大师学习吴式和陈式太极拳。1941年任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理事。建国后,积极参与宣传普及国家编订的太极拳套路。在各式太极拳术、理论、推手方面尽得其精奥,登堂入室,一时名噪京、津、哈等城市,1956年参加北京市武术比赛获太极拳第一名。同年代表北京参加全国十二单位武术观摩表演赛,被评为优秀运动员,以后,专职从事武术教学工作。1958年受国家体委的委托,与唐豪、李建华、陈照奎、顾留馨等人合作编写《陈式太极拳》一书。1959年任第一届全运会北京市武术队太极拳教练,并兼任中央部级机关等单位的太极拳教练。同期,在国家体委主持下拍摄我国第一部电影教学纪录片《简化太极拳》。

 

 

民国三年 1914年

陈鑫《三三六拳谱秘本》成书

 

手书本用当地的白棉纸书写,丝线古式装订,等于现在新闻纸八开对折本稍长10厘米、阔八厘米。封面封底较厚,是其一类纸裱背而成。封面左上角从上而下写着《三三六拳谱秘本》,字为欧体,笔势风神道劲,约20厘米大小,其“六”字是钩勒阴字。右上角写着:“民国岁次甲寅成”。中行写的是“陈氏家藏”。字均小于左上角之字。揭开封面的背面,是气势雄伟两行的颜体楷书:“极秘极密,勿轻示人。可传则传,否则焚之!”十六个醒目大字,字体较封面左上角的大字还稍大些。

 

第三页写:《三三六凡例》,下写“陈鑫著”,再下并写三行,右为“侄雪元、椿元编辑”,中为“孙女淑贞”,左为“孙男金鳌、绍栋参订”。《三三六凡例》五字较大,占两行,“六”字仍是钩勒阴字,以下字较小,及至编辑、参订的人名字个挤得更小,“参订”二字则排写在金鳌名下,虽字个大中小三类不一,但书法清晰,布局匀称;再者其本全文,多是蝇头楷书,以及插图释注,尽乃清晰端秀,一丝不苟。陈鑫老先生时已年近七旬,犹能出此手笔,可见老先生文武造诣的深湛和其承先启后的良苦用心。

 

《凡例》的章目概分:序、戒箴、天人合一论、无极、太极、河图、洛书、三才、人身穴道、八卦等图解、拳之由来与演进、教学体用、兵器等等。在《拳之由来与演进》章目下,附有形意、八卦、长拳、通背、潭腿、少林等优秀名拳的分目,也有太极拳详尽的分目。

 

民国五年 1915

陈延熙翰林府收徒杜毓泽

清化镇(博爱县)大学士怀庆知府杜严(清末进士,翰林学士,师豫学堂监督,河南咨议局议长,历任河南民政厅长和广西政务厅长,为官清廉,政绩斐然,乐善好施,众口皆碑)杜严有一子名毓泽(1897-1990),遂拜陈延熙为师,习练太极,后陈延熙自觉年老,推荐其族侄陈铭标教杜毓泽“忽雷架”和炮捶。

 

 

陈兰如(1915~?年)

 

女,陈氏十八世,出身于武术世家,自幼师从其伯父陈省三练武习艺,演练家传太极拳小架及刀、枪、剑、棍、春秋大刀诸般器械,尤精太极推手和擒拿格斗。1932年,陈省三带陈立清、陈兰如赴开封参加河南省比武擂台大赛,分获女子擂台散手冠亚军。多次参加武术赛事,成绩优异。带徒数十人,均有所成。年逾七十,尚表演春秋大刀。

 

田秀臣(1917~1984年)

1946年正式拜陈发科为师,成为陈发科少有的几位入室弟子之一。1961年,秉承师志,开始在东单花园传授陈式太极拳,不改老师原有风格特点,一招一式无不刻求老师原有风貌,惟恐变改,因此从学者甚众,成为承上启下的一代陈式太极拳名家。拍摄了陈式太极拳第一部影视资料片,为保持陈式太极拳这一传统古老拳种的原有风貌留下了珍贵资料。

 

陈立清(1919~2008年11月)

 

女,陈氏十九世。曾任陕西省西安市萃华武术馆名誉馆长,解放前夕迁居西安市至今。

出身武术世家,7岁开始学拳。其父陈鸿烈打的小架,故师从十六世祖陈德禄习练陈氏大架。10岁随父习练炮捶及刀、枪,深得先辈陈鑫、陈椿元、陈克忠、陈照丕等言传身教,。

 

 

民国9年(1920年)

陈金鳌开封任教 

温县陈家沟16世传人陈金鳌来开封,与培英武术社的孙霁红交流技艺,陈以太极拳谱赠送。此后培英武术社成员兼学太极拳。20年(1931年)河南国术馆得陈金鳌《太极拳图说》,又请陈清平传人杜元化校订此书并授拳,于22年(1933年)由开封开明书店出版发行。杜又编《太极正宗》,于24年(1935年)由开封魁生德印刷所出版。40年代,陈氏18世陈照丕在中州国术研究社传授陈氏太极拳老架。34年(1945年)后陈氏18世陈克弟移居开封,传授太极拳小架。1975年市体委举办第一期陈氏太极拳学习班,随后建辅导站,聘陈克弟任教练,使此拳广泛开展。陈克弟、石磊于1979年编写《陈氏太极拳(小架)图解》油印本。在开封保存和流传的还有陈氏16世陈鑫《太极拳图说》4卷,《太极拳图画讲义》(抄本)、《陈发科拳谱》、《陈照丕拳谱》、陈氏18世陈照奎、陈伯祥,19世陈伯先、陈立清、陈小旺在70年代末先后来开封传授指导。石磊、李树森、陈天雷、贾重申、韩德甫、王建设、王锡温等是陈氏太极拳在开封的主要传人。到80年代初,开封流传的该拳套路有:陈氏太极拳(小架)六十四势、陈氏太极拳(大架)八十三势、陈氏太极拳七十四势、炮捶、陈氏太极推手、陈氏单刀十三势、陈氏单剑四十九势、陈氏太极剑五十四势、陈氏春秋刀三十一势。该拳特点是丹田气运于内,缠丝劲现于外,虚实分明,刚柔相济,速度快慢相间,攻防寓意清楚。初学时小架要求从柔着手,大架则要偏刚。

 

 

陈伯先(1920~1989年)

陈伯先(1920~1989年)

陈伯先(1920-1989),字耀祖,号斌农。陈家沟陈氏十九世人。自幼从父习家传太极拳,后师承本族子明、金鳌、照丕、照奎诸名手学艺。更得陈鑫嫡传弟子陈克忠亲授,并潜心攻读了陈鑫先生巨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三三六拳谱》等书,深得太极拳真谛,拳术造诣颇深。壮岁于沪、渝、西北行走留传佳话,后务农经商,得暇即临池挥毫,醉心翰墨,数十年太极拳功不辍,拳艺纯正。

 

1963年,参加在开封举办的河南省首届武术运动会,荣获一等奖;

1981年,发起成立陈氏太极拳名人陵园基金会、创办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并身兼数职;

1982年,应邀参加河南省在新乡举行的太极拳推手、散打赛,担任副总裁判长;

1986年,应邀出席在成都召开的首届全国太极拳研讨会。撰写《太极拳由来》、《太极拳传递表》、《忆三三六拳谱》等文章,还编有《陈氏太极拳练习概要》。历任省、市、县太极拳协会理事、副会长等职,为弘扬太极文化做出了贡献。

 

陈克勤(1921-2007),陈新庄人,20世,陈先生一生为人忠厚,重武德,淡泊名利。聪颖好学,谙熟中医。

自幼随父陈应全习练太极拳及太极器械,曾从河南国术馆张大贵(张国栋),学习太极忽雷架及太极枪。弟子李振山,李振中,郭旭升,陈中民 陈水林,陈庆晓, 陈庆国等。

 

陈立宪(1923~1983年)

 

陈氏十九世,人称“三绝”(拳术、正骨、土木工程设计),早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曾任黄埔军校西安分校国术教官。深得祖传太极拳之奥妙。功夫深厚纯正,理论扎实渊博。总结一生练拳经验,用现代科学翻译古老哲学,编成《陈氏太极拳拳式讲解》一书,整理出《陈氏太极拳练习要领》。提出“习拳以意得气,内外行径躯不移,虚实分明气血通。柔为本,刚为力,达意之的,用身不束不僵也。”尤其是他利用解剖学、力学,从不同角度对太极拳理论进行验证,写下了数十万言的心得笔记。几十年中,他不辞辛苦教拳授徒,以正骨秘术济世。1965年,租赁房屋,自设教场,义招门徒。1976年之前倡办业余武术班。每日早上外出授拳,晚上在家精研拳理,还利用节假日和出差到外地教拳讲学。1983年,荣获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称号。

 

陈玉琦 (1926~2001),又名堂,陈家沟人,陈氏十九世。系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庭直系后裔,著名拳师陈子明之孙。公自幼承父、祖研文习武,深得祖父陈子明真传。一九三九年来到西安,随本家舅舅做生意,一九五六年参加工作。一九六二年开始在西安传拳。一九七八年在西安创办陈氏太极拳辅导站,学者众多。传授了陈氏太极拳小架一路、炮捶、春秋大刀、太极单刀等套路。传拳期间,族叔陈金鳌、族姐陈氏太极拳大师陈立清亲临指导。后又曾到河南温县、陕西咸阳市传拳。曾任咸阳市太极拳学会名誉会长。

 

陈照奎(1928.1.24~1981.5.7)陈氏十八世,陈发科幼子。自幼随父在京习拳,精通陈式太极拳理论和擒拿术、各种技击方法等,对推广、普及、提高太极拳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伯纳(1929-2019年),字天余,别署云山堂主,陈家沟陈氏二十世,1948年在开封豫皖苏建国学院文史系学习、入伍,1949年调二野金陵支队参加渡江战役,1953-1957年调南京师院(现南京师范大学)工作,同期带职在美术系进修学习,师从黄显之、傅抱石、杨建侯诸教授,擅水彩、水墨、油画风景。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江苏省水彩画学会、水彩画研究会理事,淮安市美协顾问,水彩画研究会会长等职。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现为职业画家,长期从事风景画创作研究,还曾绘制陈家沟武虎虎头。

其作品先后在《江苏画刊》,上海《水彩》,河南《中岳》,《中国水彩》,《中国美术》等专业刊物上发表,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出活动,如“华东地区各省、市水彩联展”,“全国水彩邀请展”,“香港中国艺术大展”,“江苏水彩赴香港交流展”,“台湾大陆水彩名家邀请展”,“2000世界华人艺术大展”,日本“1988年全日本各地巡回中国美术交流展”,“中国·日本国画合同展”等,数次举办个人作品展。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多件作品为国内外友人所收藏。


1930唐豪陈家沟调查太极拳历史

1930-1931年冬末春初,予居陈沟陈承五家月余,调查太极拳历史,始备悉其详。承五者德瑚之孙,德瑚谢世,承五父备三尚幼,庶祖母郑氏,与禄禅年齿相若,空闱守寡,防生物议,焚其券遗之归里。陈氏家乘中有“贱仆知义

 

陈武关系至今犹然,予在承五家,见禹襄孙莱绪所书屏中有七律一首,颇合当地风光。其诗云:“相逢一笑看吴钩,燕市悲歌上酒楼,地有大风连沛泽,人余奇气动幽州。天低古戍金笳冷,月坠严城玉笛愁!此处旧传多侠客,荆高去后多悠悠。”款题“承五仁兄世大人”

 

1932年1月,唐豪联同陈家太极拳手陈子明回陈家沟调查太极拳历史。


1932年姜容樵受聘为南京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工作十二年,主编《国术丛刊》。此间先生除张之江馆长、李景林副馆长委托,代表“中央国术馆”巡视地方国术馆,主持武赛,组织裁判人选,力倡国术之外,就全力以赴去从事考察、研究整理中原一带的武术。曾先后到河南温县陈家沟、嵩山少林寺、湖北武当山和山西蒲州等地,走访立据可考的遗老、长者;查阅族谱、家谱、墓碑,翻阅大量乡土志、县志以及历代藏书;认真寻根究底。

 

陈子明作品

1932年,陈子明著《陈氏世传太极拳术》发行 

 

1933年,《陈氏太极拳图说》由开封开明书局出版,线装四册,印制千部,面之于世。

 

1934年10月2日姜容樵阅读《陈氏太极拳图说》书稿,致函商务印书馆商议出版事宜,信函称:弟敢负责任说一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拙著国术书数十种合并不如此书值钱。

 

1935年,陈照丕《陈氏太极拳汇宗》发行

 

 

  陈沟水太极拳网  陈沟水网 

传递精彩,点下面「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